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
人员查询
您的当前位置:大中华公益网|公益中国 公益世界 > 公益慈善 > 社区服务 >

随想随融:第十二章 融悟“自正”之德

来源:大中华公益网 编辑:zhh4693 时间:2025-10-04
导读: 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中讲: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无名之朴,夫亦将无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、在第四十五章中讲:清静为天下正。 在第五十七章中讲:以正治国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第三十七章中讲: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无名之朴,夫亦将无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”、在第四十五章中讲:“清静为天下正”。

随想随融:第十二章  融悟“自正”之德(图1)

在第五十七章中讲:“以正治国”“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”在第八章中讲:“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”。

第五十八章、道德经:其政闷闷,其民淳淳;其政察察,其民缺缺。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孰知其极?其无正。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。人之迷,其日固久。是以圣人方而不割,廉而不刿,直而不肆,光而不嬥。老子这些有关“正”的明论,主要阐释了“正”与“欲”、“静”“自”和“化”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意义。其中,也蕴藉着诸多辩证相融的蕴意。

诸如:第一、老子将“正”定义为“清静”。认为“自”“天下”“国”是“正”与“欲”、“静”“朴”和“化”的主体;“正”是其主体的德性和“化”的要素、依据,或工具;“欲”、“静”是主体的形态,或心态,是“正”的成因;“化”是“正”和“欲”的产生过程;“自”“天下”“国”是“正”“化”的对象;“自”“静”“朴”则“不欲”“无为”“无事”,则“正”;以“正”可“化”“自”,可“化”“天下”“国”。

实际上,这些关键字和词,都是其诸多形成资源或构成要素共同融性化运动的融生物。其整体运动的过程,也是这些关键字或词的主体,与其“化”的对象,共同的融性化运动过程。其间的辩证关系,就蕴藉着辩证相融的关系,以及融性化运动的规律。

第二、老子讲的“正复为奇”,主意是“正”与“奇”或不正,之间可相互转换、转化的辩证关系。即:纯正、正直、正义、正确、正面、正当、正派、正规、正常、公正等为“正”的事物,可转变成“奇”的,或不正的事物,反之也然。(待续)(撰稿:融者融  编辑:魏春香 责编:韩同瑞)

责任编辑:zhh4693

打赏

取消

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扫码支持
扫码打赏,你说多少就多少

打开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网友评论:

Copyright ©大中华公益网版权所有
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:723455851 技术支持法治前沿网
Top